影音專區

影片數:共有 30 筆資料
  • 鐵血教官 曾紀恩

    鐵血教官 曾紀恩

    影片說明 收合說明

    曾紀恩出生於民國11年10月23日,為屏東縣內埔鄉美和村人,於空服役時,在臺中水湳機場接收日本人所遺留的棒球器具,開始組成空軍棒球隊,自此與棒球下不解之緣。 他身兼球員、隊長及教練,多次帶領球隊出國比賽。治軍嚴謹,因而擁有「鐵血教官」的名號,獨特的「擊掌」方式,也成為他的個人特色。 民國60年,曾紀恩受屏東美和中創辦人徐傍興之邀,先後擔美和少棒、青棒棒球隊教練,美和中學棒球隊在他的訓練下,多次代表國家在世界錦標賽中冠。

    更多內容
  • 臺灣運動科學之父 陳全壽

    臺灣運動科學之父 陳全壽

    影片說明 收合說明

    出生於9月9日體育節的陳全壽,這生註與體育有緣。 再鄉間成長的陳全壽從小就被鍛練出良好的體能,國小時期被發掘出田徑天份,中學時屢屢在比賽中奪牌,進而開始參加十項運動,初試啼聲便拿下佳績;可惜陳全壽總因為各式因素影響,在國際大賽中鍛羽而歸。 但陳全壽並沒有因此斬斷他與體育的淵緣,自小又會運動又會讀書的他轉換跑道,開始進入運動科學領域,並遠赴日本求學,獲得運動生理學碩士,更拿到醫學博士學位,能有如此 成就,堪稱是體育界的奇葩。 陳全壽在日本任教數十年,擁有極高的術地位及聲望,並以運動科學為出發,研發多項專利;他樂於助人,留學日本的臺灣運動員幾乎都曾受過他的照顧,他對留學生的關愛,就宛如他們在日本的父親一樣。 民國83年,陳全壽獲邀返國接掌國立體育學院教育研究所所長;民國93年再任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委,運用其在運動科學領域的專業,使臺灣選手在亞奥運等國際重要賽事皆有相當優秀的成績。

    更多內容
  • 無懼的勇者 徐亨

    無懼的勇者 徐亨

    影片說明 收合說明

    國際奧會榮譽委員徐亨於民國97年8月底,在參加北京奧運時,雖因身體不適,但仍堅持其有始有終的精神,一直到奧運結束才包機返臺,並由救護車直馳臺北榮民總醫院進行治療。然而因為年事已高,在尿毒症、肺炎合併敗血性休克的狀況下,產生急性心衰竭,於民國98年2月3日病逝,享年98歲,並於同年的3月16日舉行告別式。公祭結束之後,徐亨的大體火化後奉厝在五指山的國軍公墓忠靈塔。 徐亨生前交游廣闊,告別式到場致意的包含黨、政、軍、體育界、紅十字與僑聯總會等僑團代表及各界人士,前總統馬英九先生也親自致上「耆勳仁壽」輓聯並頒贈褒揚令。 當天由國際奥會委員吳經國、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戴遐齡、中華奧會主席蔡辰威與曾獲得奧運銅牌的紀政等人,為徐亨覆蓋國際奧會五環旗,他是臺灣首位獲得覆蓋國際奥會 五環旗的人士,也彰顯出其對國際體壇的貢獻。 徐亨於民國59年當選國際奥會委員,至民國77年退休轉任榮譽委員,是國際奥會第二資深的委員。國際奧會在得知他逝世的消息後,亦降半旗哀悼,顯示徐亨在國際體壇所受到的尊崇地位。

    更多內容
  • 創早312奇蹟的高球名將 謝敏男

    創早312奇蹟的高球名將 謝敏男

    影片說明 收合說明

    60、70年代,是臺灣高爾夫球運動最輝煌的時期。藉著這麼一顆小白球,高爾夫名將為臺灣創造出許多傲人的成績,是除了少棒、木蘭女足和紀政之外,第4項在國際上高曝光度的運 動。 臺灣高爾夫運動,始於臺灣高爾夫俱樂部,也就是老淡水球場。從日據時代一直到臺灣光復,漫長的83個年頭裡,培育出無數高球名將,從「高爾夫球父」的陳金獅、老一代的陳 清水、林萬福,到謝永郁、陳清波、呂良煥、謝敏男、郭吉雄、涂阿玉等名將,都出身自淡水球場,可說是臺灣高爾夫球的搖籃。 謝敏男,高爾夫球生涯的開始是在民國51年國慶盃比賽,獲得亞軍的他在民國53年首度進軍業餘選手最重要的國際大賽-在羅馬舉行的艾森豪世界高球賽,謝敏男一鳴驚人,拿下臺灣參加比賽以來第一次的個人冠軍,因而震驚國際高球界。

    更多內容
  • 飛躍羚羊 紀政

    飛躍羚羊 紀政

    影片說明 收合說明

    60年代的臺灣,除了少棒之外,大家最關注、也最引以為傲的人,就是紀政。紀政是我國第一位獲得奧運田徑銅牌的亞州女性,世界體壇譽為「黃色閃電」與「飛躍羚羊」。 從初中時期,第一次脫鞋光腳的紀政參加中上運動會,拿到女子跳高第一名,開啟了她體育生涯的扉頁。後來在「田徑之父」關頌聲的慧眼賞識下,紀政入選我國參加1960年羅馬奧運的代表隊選手,從此她在田徑場上逐步努力,向夢前進。 民國52年,為了在國際體壇上爭取更佳表現,紀政成了繼楊傳廣之後,第2位被送出國訓練的中華民國選手。 在專業的訓練下,紀政的天分與實力獲得發揮,在國際賽會屢獲佳績,民國58年至民國60年間,更連續獲英、美、法等國頒發「世界最傑出女子田徑選手」及「世界最佳運動員」的榮銜。

    更多內容
  • 為奧林匹克教育奉獻的籃球教練 湯銘新

    為奧林匹克教育奉獻的籃球教練 湯銘新

    影片說明 收合說明

    民國17年,湯銘新出生於江蘇鎮江,從小活潑好動,讀書期間正是中日抗戰之際,年輕好動的他把籃球當成抒發情緒的方式之一,也因此愛上籃球。 湯銘新出生於抗日戰亂時期,在艱困的環境成長,受盡磨練與煎熬,使得湯銘新體驗到人生需擁有奮鬥的精神(Spirit),心智(Mind)的培養及健全的體魄(Body),因此湯銘新本著德智體均衡發展的目標,在體育教育工作的崗位上努力奮鬥。 民國37年,湯銘新來到臺灣,因為對籃球愛好,先後擔任臺大及師大的籃球教練。民國56年10月,湯銘新應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赴美國訪問學校體育及奥林匹克活動,歷時半年共訪問31州,25所著名大學,並參加5次教練、國際裁判研究會,獲益良多,增廣視野,奠定日後參與國際體育的基礎。 湯銘新為推廣帶動臺灣體育運動,不遺餘力。他多次參與率領臺灣各項體育國家代表隊四處征戰,資歷完整,經驗豐富,迄今幾無出其右者。

    更多內容
  • 亞洲鐵人 楊傳廣

    亞洲鐵人 楊傳廣

    影片說明 收合說明

    楊傳廣出生於民國22年7月10日,為臺東市馬蘭部落的阿美族人。他在運動上無人可及的成就,和他一輩子為臺灣田徑界犧牲奉獻的精神,造就了他在臺灣及世界體壇上可抹滅的地位。 1954年第2屆馬尼拉亞運,臺灣舉行資格選拔時,楊傳廣原來成績未達標準,但是選拔委員認為他頗具潛力,因此特別錄取,並且獲得參賽資格。而楊傳廣也不負眾望,以5,454分的比賽成績獲得第2屆馬尼拉亞運男子十項金牌,為我國首面亞運金牌,當地報紙以「ASIA IRON MAN」來讚譽楊傳廣絕佳的表現。從此,「亞洲鐵人」就成為楊傳廣的代名詞。

    更多內容
  • 永遠的蔡校長 蔡特龍

    永遠的蔡校長 蔡特龍

    影片說明 收合說明

    民园26年11月20日,蔡特龍出生於農業大縣臺南縣歸仁鄉(現臺南市歸仁區),農家子弟的他原本打算承繼祖業,初中就讀臺南農校,因愛好運動,畢業後考進臺南師範學校體育科,自此與體育結下深厚緣份。 民國45年南師畢業後,蔡特龍被分到臺南市的顯宮國小服務,擔任教師兼訓導主任,隨後考進師大體育系深造,後經由師長提拔在臺中師專擔任助教。民國57年臺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成立後,蔡特龍便北上擔任講師兼任田徑教練,與林敏政負責的棒球、江洽領軍的足球,形成當年北體訓練體系著名的「鐵三角」。 從學校教練當到亞洲田徑錦標賽和奥運中華田徑代表隊教練,蔡特龍培養出陳進龍、戴世然、黄文成3位亞洲田徑錦標賽金牌得主;教練工作外,同時兼任全國連動傷害防護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常務理事、田徑協會常務理事,以及國際田徑技術委員,並創立中華民國迷你高爾夫球運動協會及中華民國休閒動經理人協會,兼任首任理事長,對我國運動專才的培育、運動賽會與學術提升都有極佳的貢獻。

    更多內容
  • 臺灣世紀體育名人傳-鐵人楊傳廣

    臺灣世紀體育名人傳-鐵人楊傳廣

    影片說明 收合說明

    1944年出生於臺東馬蘭、阿美族人、原名「Misun」的楊傳廣,來自一個運動世家。父親是短跑冠軍,母親是兩百公尺好手,受父母身上良好運動基因的遺傳,不僅楊傳廣小時候即是學校的運動好手,他的大妹也擅長鉛球,二妹是游泳健將,全家人在運動方面皆各有所長。 1954年馬尼拉亞運,楊傳廣跳高項目為亞運培訓選手,從此開始與田徑的不解之緣。由於他在田徑各方面的表現都很不錯,後來接受史麟生教練的建議開始練習十項田徑,並成為我國第一位被國家送到美國受訓的選手。楊傳廣在美國接受加州大學德瑞克教練的指導後,成績開始突飛猛進,並在1960年羅馬奧運十項運動比賽中,為我國贏得第一面奧運銀牌,創造了臺灣運動史上最輝煌的紀錄。 1964年東京奧運後,楊傳廣高掛釘鞋,開始多元化的身分-電影演員、立法委員、運動教練。雖然這些身分帶給他的都不如他當運動選手時的光輝璀璨,但他依然一如當選手時的精神,以堅強的鬥志、決心和努力去面對各種人生的挑戰。 1997年,楊傳廣獲頒「終身成就獎」;1999年,他也提出重建亞洲十項王國計劃;2001年這位因肝病而引起關注的鐵人,奇蹟似地轉危為安,不但為兩岸和平而跑,也為自己生命的第二

    更多內容
  • 臺灣世紀體育名人傳-飛躍的羚羊紀政

    臺灣世紀體育名人傳-飛躍的羚羊紀政

    影片說明 收合說明

    60年代的臺灣,少棒之外,全國民心最關注、最疼愛、也最引以為傲的人,就是紀政。紀政是第一位獲得奧運田徑銅牌的亞洲女性,世界體壇譽為「黃色閃電」和「飛躍羚羊」。 紀政的運動生涯始於初中,第一次參加中上運動會,脫鞋光腳的紀政拿到女子跳高第一名。後來在關頌聲老師慧眼賞識下,紀政入選我國參加1960年羅馬奧運的代表隊選手,從此開啟了她在田徑場上的努力與夢想。1963年,為了在國際體壇上争取更佳表現,紀政繼楊傳廣之後,成為第二位被送出國訓練的中華民國選手。 在專業的訓練下,紀政的天分與實力獲得發揮,在國際賽會屢獲佳績,為紀政贏得了亞洲女鐵人封號,1969至1971年間,更連續當選英、美、法「世界最傑出女子田徑選手」及「世界最佳運動員」的榮銜。 吃人家吃不了的苦,受人家受不了的氣,到別人不願到的地方,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是紀政的人生哲學,就像她自己說過的,「失敗是件好事情」,因為那是另一個激勵自己繼續努力向前的動力。紀政為國人帶來的不止是驕傲的紀錄和獎牌,而是這背後一切的苦心、勇氣與超越所帶給人心的發。挫敗後又重新站起來,把她珍貴的經驗和技術傳給體育界,將豐沛的愛心獻給社會。紀政不僅是運動員

    更多內容
  • 臺灣世紀體育名人傳-為國正名的體壇鬥士徐亨

    臺灣世紀體育名人傳-為國正名的體壇鬥士徐亨

    影片說明 收合說明

    從1954年開始,為了爭取以自己國家的名稱參加奥運,我國奧運代表團曾經拿著抗議布條,參加奧運開幕,也曾經被加拿大惡意拒絕入境,我國優秀的選手就此被排除在國際體壇之 外,不得參加國際比賽。1959年,蘇俄共產集團提案排除我國,雖然我方積極争取以中華民國奥會的正式名稱參與奧會活動但是1960年羅馬奧運,我國仍然被迫冠上「臺灣」字樣進場。同樣是體育界出身的徐亨因為無法妥協,為了我國運動員的國際舞臺,從此開漫長的正名護籍之戰。他堅決的說反對「中國臺北」。 正名工作由當時國内體壇重要人士,包括江良規、郝更生、鄧傳楷等人積極策劃。但主導的江良規先生因為健康的問題,無法到處奔波,因此尋求徐亨先生的幫助。當時我國外交處境在中共四處打壓下,發揮空間有限。幸好在徐亨先生「不到最後不放棄」的運動精神堅持下,完成多數人都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於1968年為我國正名成功。 徐先生在自傳中寫道:「余愧不才,生平雖為擔當大任,然政府賦予之所有任務,不論是有多麼艱困與危險,必傾全力赴以完成使命而後快。常以『奉獻的人生』來鞭策自己,總想多做些有益社會國家的事,這是亨一生處事,淡泊名利、與世無争的原則」。也因為「淡泊名

    更多內容
  • 臺灣世紀體育名人傳-走出台灣的高爾夫

    臺灣世紀體育名人傳-走出台灣的高爾夫

    影片說明 收合說明

    60、70年代,是臺灣高爾夫球運動最輝煌的時期。藉著這麼一顆小白球,高爾夫名將,為臺灣創造出許多傲人的成績,是臺灣除了少棒、木蘭女足隊和紀政之外,第四項國際高曝光度的運動。 臺灣的高爾夫球運動,始於臺灣高爾夫俱樂部,也就是老淡水球場。從日據時代一直到臺灣光復,漫長的八十三個年頭裡,培育出無數高球名將。「高爾夫球之父」的陳金獅、老一代的陳清水、林萬福,到謝永郁、陳清波、呂良煥、謝敏男、郭吉雄、涂阿玉等等名將,都出身自淡水球場,可說是臺灣高爾夫球的摇籃! 臺灣高爾夫球名將,不但以卓越的成績,提高臺灣的國際聲望,他們更以實際行動,來支持自己的國家。有一次呂良煥參加比賽,對於我國國旗的維護很堅持,儘管對岸人士一直抗議,他仍堅持如果大家都不插國旗,他也可以參加比賽,但是要插國旗,就必須一視同仁。 此外,這些高爾夫名將,對於後輩選手的培訓也是不遺餘力的付出。呂西鈞即曾說,因為有高爾夫前輩開創了前面的道路,讓後進能有所遵循,因此給了年輕一輩很大的開導和協助去追尋及開創更好的成績,就如六、七零年代的台灣高爾夫光榮,是日據時代的高爾夫前輩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而八、九零年代陳志忠的美國公開賽亞軍、洛

    更多內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