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體育記憶

 
 
臺灣參加奧運歷史記憶
1932年
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
1. 首位參加奧運會的臺灣選手張星賢,代表日本出賽。
2. 中華民國選手劉長春亦參與此屆奧運會。

張星賢(1910-1989年),生於日治時期臺中廳,其在田徑方面表現尤為傑出,在1928年7月「建功神社奉納競技會」中,初次參加三級跳遠項目,即以13公尺15的成績勇奪冠軍,一鳴驚人;1929年9月,張氏又在「第十回全島陸上競技選手權大會」,以14公尺08的成績獲得冠軍,並且創下全日本中等學校的最佳紀錄,順利入選為「第五回明治神宮體育大會」臺灣代表選手。

1931年1月,張星賢負笈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後,以參加奧運會為目標,認真專注於田徑訓練。翌年5月,張氏以400公尺跨欄54秒4的傑出表現,成功入選「1932年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日本代表隊,並參加田徑400公尺(50秒8,預賽分組第五名)、與400公尺跨欄(57秒,預賽分組第四名)兩個項目,此壯舉無疑是創下臺灣人首登奧運會殿堂之紀錄,更為臺灣奧運史寫下歷史新頁。

於此同時,代表中華民國參加「1932年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的短距離田徑好手劉長春(1909-1983年),也在此時首登奧運會,並參加田徑100公尺(11秒5,預賽分組第五名)、200公尺(23秒4,預賽分組第四名)兩項競賽,為中華民國參與奧運會歷史揭開序幕。

1956-1960年
第十六屆墨爾本奧運會
第十七屆羅馬奧運會
1.1956年第十六屆墨爾本奧運會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首次參加奧運會
2.1960年第十七屆羅馬奧運會,臺灣原住民族(阿美族)運動員楊傳廣於田徑十項運動項目中摘銀。

「1956年第十六屆墨爾本奧運會」,是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後,首次參加的奧運會。當時,兩岸在國際體壇相互爭奪「中國」的代表權,遂有著兩個「中國奧會」並存的奇特現象。受此爭議影響,國際奧會要求我國以「Formosa China(福爾摩沙中國)」名義參賽。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依據「一個中國」原則與「臺北不去、北京不來」之方針,首次抵制出席當屆奧運會。

在此屆奧運會中,有「亞洲鐵人」封號的臺灣阿美族好手——楊傳廣(1933-2007年),挾帶著「1954年第二屆馬尼拉亞運會」奪金的氣勢,踏上奧運會場與國際名將較勁,雖僅在田徑十項運動項目中獲得第八名,但已展現出日後奪牌的實力

1958年,楊傳廣在關頌聲先生的安排與協助下,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就讀,接受更為先進與專業的專項訓練,同時結識了拉福.強森(Rafer Johnson,「1956年第十六墨爾本奧運會」田徑十項運動銀牌),此後兩人亦敵亦友,並共同出戰「1960年第十七屆羅馬奧運會」。

1960年9月5日-9月6日,羅馬奧運會田徑十項運動正式開賽。第一日前五項賽程,楊傳廣在100公尺(10秒70)、跳遠(7公尺46)、跳高(1公尺90)、400公尺(48秒10)項目均領先於強森,可惜的是,由於在鉛球(13公尺33)項目中失手,致使結算前五項總成績時,楊傳廣以4592分屈居第二名,落後強森55分;第二日後五項賽程,楊傳廣雖在110公尺跨欄(14秒6)與撐竿跳高(4公尺30)兩項勝過強森,但在較不擅長的鐵餅(39公尺83)與標槍(68公尺24)兩項,皆遭強森力壓,致使前九項成績楊傳廣仍落後強森67分;在最後的1500公尺項目中,楊傳廣與強森展開對決,雖楊傳廣以4分48秒5率先抵達終點,但因強森始終尾隨其後僅落後1秒,故最終楊傳廣僅以58分之差的8334分銀恨。

雖然,楊傳廣未能在「1960年第十七屆羅馬奧運會」奪得金牌,不過他仍是我國首位在奧運會奪牌的運動員,而且他與強森亦敵亦友、相扶持的情景,至今仍在國際體壇傳頌不已。附帶一提,之後楊傳廣在田徑十項運動的表現日益精進,更於1963年4月28日「聖安東尼奧山學院田徑賽」中,以9121分刷新世界紀錄,成為世界首位突破9000分大關的第一人。

1964年
第十八屆東京奧運會
1964年第十八屆東京奧運會是日本首次舉辦奧運會,同時也是奧運會第一次在亞洲國家舉行。此次奧運會聖火傳遞過程經歷多個亞洲國家,聖火也第一次傳遞到臺灣。

1940年,東京曾獲得第十二屆奧運會主辦權,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被迫停辦。因此,「1964年第十八屆東京奧運會」對日本的意義不言而喻,不但是日本首次舉辦奧運會,也是奧運會第一次在亞洲國家舉辦。同時,此屆奧運會也象徵著日本經濟復甦、重拾自信,並與世界和解之重要國家記憶。

此屆奧運會的聖火傳遞跨越多個亞洲國家與城市,自希臘奧林匹亞赫拉神廟按照傳統取火後,途經土耳其伊斯坦堡、印度新德里、泰國曼谷、英屬香港等12個國家,當然我國亦在其中。

1964年9月6日,奧運會聖火由日本航空專機運抵臺北市松山機場,由鄭洛成和陳英郎2位優秀運動員,以及5所計24位大專校院體育學系學生共同組成傳遞聖火隊,跑遍臺北市各主要道路。為迎接此次盛典,「中華民國全國體育協進會暨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在臺北體育場前,特製一只仿造毛公鼎的聖火臺,供聖火停駐一夜,並建一水泥臺立碑撰文,永誌紀念。

「1964年第十八屆東京奧運會」,我國以英文「TAIWAN」加註日文漢字「中華民国」名稱參加開、閉幕典禮,共派出55位選手參加,由田徑十項運動原住民好手吳阿民擔任代表團開幕典禮掌旗官,並高舉中華民國國旗進場。

在競賽成績方面,我國原先寄望楊傳廣能更上一層樓,然因臨場狀況不佳,僅以7,650分名列第五名收場,之後楊傳廣則高掛釘鞋,逐漸淡出田徑賽場;另一方面,雖說此時代表團陣中備受注目的新秀——紀政,尚未能為我國奪牌,但其參加田徑五項運動獲得4229分,打破全國紀錄和亞洲紀錄,顯示實力已日發茁壯、蓄勢待發。

1968-1972年
第十九屆墨西哥奧運會
第二十屆慕尼黑奧運會
1.1968年第十九屆墨西哥奧運會,紀政在田徑80公尺跨欄項目中奪銅牌。
2.1972年第二十屆慕尼黑奧運會,紀政因傷未能參賽,但德國流行音樂團體特地為紀政創作歌曲,以表歡迎。同時,當屆奧運會開幕典禮,紀政任中華民國代表團掌旗官,創我國首位女性運動員掌旗之先例。

「1968年第十九屆墨西哥奧運會」,我國依循前屆參加奧運會之形式,以英文「TAIWAN」加註「中華民國」名稱參加開、閉幕典禮,並共派出43位選手參賽。

我國女子田徑好手紀政在80公尺跨欄項目,以10秒4的成績獲得銅牌,這是繼楊傳廣獲得田徑十項運動項目銀牌後的第二面奧運會獎牌,也是臺灣首位在奧運會奪牌的女性運動員,更是亞洲第一位在奧運會短距離項目獲得獎牌的女子田徑選手。

之後,紀政的表現愈加突出,在1969-1970年間參與世界大小賽事共154場,於100公尺、200公尺、80公尺跨欄等項目中皆有傑出的表現,並奪得153面獎牌,國際媒體也因此稱她為「黃色閃電」、「飛躍羚羊」。不僅如此,她甚至還締造七項短距離項目的世界紀錄,國際田徑總會(IAAF)為此特別授予紀政破世界紀錄獎牌。

「1972年第二十屆慕尼黑奧運會」,我國共派出22位選手參加,為我國首次以「中華民國(CHINA R.O.)」名稱參加夏季奧運會。當中最值得注目的焦點,莫過於在開幕典禮時紀政穿著旗袍,手持中華民國國旗擔任掌旗官美麗風采,此舉當然也創下我國參與奧運會交由女性運動員掌旗之先例。然而可惜的是,紀政由於開幕前即受傷的關係,故未能下場參與競賽為國爭光,但至今仍令眾人津津樂道的是,當時德國流行樂團 Ric Gerty’s 為表達歡迎紀政到訪參賽之意,特地譜寫「Welcome To Chi Cheng」乙首歌曲,此歌在當時甚至還成為暢銷歌曲紅極一時。

1981年
〈洛桑協議〉簽訂
國際奧會和我國奧會於瑞士洛桑簽屬「洛桑協議」。我國以「Chinese Taipei(中華臺北)」名義及會旗、國旗歌重新加入國際奧會。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受國際政治、外交情勢困頓的影響,我國在國際體壇的生存空間亦受到擠壓。1973年11月,亞洲運動協會(AGF)在德黑蘭召開特別大會,通過排除中華民國會籍議案,使中國取代我國之席位,使我國在國際體壇的地位更為艱困。

「1976年第二十一屆蒙特婁奧運會」,我國共派出43位選手參賽,然因加拿大政府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施壓,禁止我國使用「中華民國」之國旗、國歌、國名入境參賽。經過多次協商斡旋後,加拿大同意我國選手可穿著制服,使用國旗、國歌,但堅持在開幕典禮中,我國所持之名牌不可有China字樣。因此,中華民國代表團在譴責加拿大政治干預體育後,當即宣布退出該屆奧運會。1979年10月,國際奧會執委會於名古屋召開,通過在臺北之奧會名稱為「中華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國家奧會之會歌、會旗及其標誌,應與現行使用者不同,必須經由執委會核准。此項決議獲得國際奧會委員通訊投票通過,並在1980年國際奧會第八十二屆屆靜湖年會中獲得確認。

1980年7月,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上任,基於保證我國奧會與其它國家奧會地位平等的承諾,薩氏與國際奧會委員徐亨先後進行兩次會商,最終在1981年3月23日,與我國奧會主席沈家銘於瑞士洛桑簽訂協議,確認我國奧會之名稱、會旗及國旗歌,並以「Chinese Taipei(中華臺北)」名義,重新加入國際奧會。

1984年
第十四屆塞拉耶佛冬季奧運會
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
1.我國首次以「Chinese Taipei(中華臺北)」名義參加「1984年第十四屆塞拉耶佛冬季奧運會」,及「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夏季奧運會」,係簽訂〈洛桑協議〉後,我國首次重返奧運會賽場。
2.洛杉磯奧運會中,男子舉重選手蔡溫義奪得舉重項目銅牌;棒球項目示範賽亦獲得銅牌。

「1984年第十四屆塞拉耶佛冬季奧運會」是20世紀唯一一次在社會主義國家舉辦的冬季奧運會,而這屆奧運會亦是海峽兩岸第一次同場參加奧運會,我國則是首次以「Chinese Taipei(中華臺北)」之名義參賽,代表團名稱依「TPE」之簡稱排列於「T」的順序。

同年7月,「第二十三屆夏季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此次我國共派出61位選手參加,由田徑十項運動好手李福恩擔任代表團開幕典禮掌旗官。在競賽成績方面,我國男子舉重選手蔡溫義在男子60公斤級的賽事中,以抓舉125公斤、挺舉147.5公斤、總和成績272.5公斤鍍銅,此面獎牌不僅是我國在舉重項目上的第一面獎牌,同時也是睽違16年後再度在奧運會中奪牌。

另一方面,棒球項目示範賽在洛杉磯道奇棒球場舉行,這是奧運會史上首次以錦標賽形式舉辦,共計有八個國家代表隊參賽角逐爭霸,我國棒球好手們表現出色在預賽中以2勝1負、分組第二名的成績挺進四強決賽,在決賽中首場雖以1:2敗給日本無緣爭金,但在銅牌戰中則是苦戰至第14局後,才以3:0力克韓國,不負眾望獲得銅牌。

1988-2000年
第二十四屆漢城奧運會
第二十五屆巴塞隆納奧運會
第二十六屆亞特蘭大奧運會
第二十七屆雪梨奧運會
1.1988年第二十四屆漢城奧運會跆拳道示範賽摘下2金3銅,陳怡安為我國奧運會示範賽史上首面金牌。
2.1992年第二十五屆巴塞隆納奧運會跆拳道示範賽踢下3金2銅;棒球列入正式項目,中華臺北隊兩度擊敗日本隊,並摘下銀牌。
3.1996年第二十六屆亞特蘭大奧運會,陳靜獲得桌球女子單打項目銀牌。
4.2000年第二十七屆雪梨奧運會,中華臺北代表團獲得1銀4銅佳績。

「1988年第二十四屆漢城奧運會」,我國共派出91位選手參加,再度由田徑十項運動好手李福恩擔任代表團開幕典禮掌旗官。在競賽成績方面,我國在首度被列入示範賽的跆拳道項目中,大放異彩,秦玉芳、陳怡安分別在女子43公斤級與51公斤級賽事中勇奪2面金牌,白允瑤(女子47公斤級)、陳君鳳(女子60公斤級)、吳聰哲(男子76公斤級)則是獲得3面銅牌。值得特筆的是,當時年僅15歲的陳怡安選手,就為我國奪得奧運會史上首面示範賽項目的金牌,實屬英雄出少年。

「1992年第二十五屆巴塞隆納奧運會」,我國共派出37位選手參加,由棒球好手王光熙擔任代表團開幕典禮掌旗官。在競賽成績方面,本屆奧運會跆拳道再度被列為示範項目,跆拳道好手羅月英(女子47公斤級)、童雅琳(女子59公斤級)、陳怡安(女子63公斤級)又為我國奪下3金;王明松(男子58公斤級)與周桂名(男子72公斤級)表現非凡,亦獲得2面銅牌。另在首度被列為正式項目的棒球中,我國代表隊先是在預賽擊敗宿敵日本隊,以5勝2負的成績挺進四強,決賽關鍵時刻又二度力挫日本隊,最後雖在冠軍戰中不幸敗給古巴隊,但這面得來不易的銀牌,也為我國棒球隊寫下歷屆參加奧運會的最佳戰績。

「1996年二十六屆亞特蘭大奧運會」,我國共派出74位選手參加,掌旗官由射擊選手杜台興擔任。競賽成績方面,桌球好手陳靜表現不俗,於女子單打項目中勇奪銀牌。

「2000年第二十七屆雪梨奧運會」,我國共派出73位選手參加,由男子桌球選手蔣澎龍擔任掌旗官。本屆奧運會首度將跆拳道列入正式項目,我國好手黃志雄與紀淑如分別在男子58公斤級和女子49公斤級賽事,為我國踢下2面銅牌。另在桌球與舉重兩項目中亦傳出捷報,陳靜在桌球女子單打項目中,再度為我國摘下銅牌;黎鋒英、郭羿含兩位舉重好手,則是分別在女子53公斤級、女子75公斤級項目中,為我國再添1銀1銅。

2004年
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會
跆拳道好手陳詩欣、朱木炎接連摘得桂冠,為我國奪下隊史首面金牌。

「2004年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會」,我國共派出88位選手參加。競賽成績方面,我國跆拳道選手陳詩欣與朱木炎,分別參加女子49公斤級和男子58公斤級的賽事,兩人雙雙以全勝之姿進軍金牌戰。首先登場的是,以旋踢和下壓著稱的陳詩欣,她與古巴選手迪雅茲(Yanelis Yuliet Labrada Diaz)鏖戰3個回合,終場以6:4擊敗對手奪金,這是我國奧運會史上,首面獲得正式項目的金牌,而當頒獎典禮上播放我國國旗歌與看見會旗悠揚飄在奧運會殿堂的同時,相信著實感動了不少國人。

陳詩欣摘金後,臺灣戰神朱木炎也緊隨其後,以5:1擊敗墨西哥選手布蘭柯(Óscar Salazar Blanco)奪金,為我國男子運動員摘下首座奧運會桂冠,並寫下相距不到2小時內連續奪得2金的輝煌隊史紀錄;而黃志雄雖在金牌戰中以3:4敗給伊朗選手哈迪(Hadi Saei),但也在男子68公斤級賽事中為我國爭得一面銀牌。本屆奧運會在總教練劉慶文的領軍之下,共獲得2金1銀的佳績,榮登該屆奧運會跆拳道項目獎牌榜第一名。其後時任總統陳水扁先生接見代表團時,頒贈金牌選手陳詩欣、朱木炎五等景星勳章。

另一方面,射箭場也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男子選手方面,陳詩園、劉明煌、王正邦三人參加男子團體項目,先是射落澳洲隊(250:246)與美國隊(244:243),成功挺進決賽,與衛冕的韓國隊角逐金牌,但可惜最後以245:251小輸韓國隊獲得銀牌;女子選手方面,袁叔琪、吳蕙如、陳麗如三人出戰團體項目,雖然在四強賽中一度失準,以4分之差敗給中國隊,但選手們很快地重振旗鼓,在銅牌戰穩定發揮實力,以242:228輕取法國隊,奪得銅牌。

2008年
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
我國舉重、跆拳道成績優異,獲得1金1銀2銅佳績

「2008年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我國共派出80位選手參加,由女子壘球選手賴聖蓉擔任掌旗官。賽前,我國要求國際奧會承諾不針對我國參賽運動員有任何政治干預或歧視,中國政府亦承諾將遵守協議,公平對待我國代表團。

競賽成績方面,我國女子舉重選手陳葦綾在女子48公斤級賽事中,以合計196公斤的成績獲得銅牌,為臺灣奪下北京奧運會的第一面獎牌。2016年6月至8月期間,該項目的金牌陳燮霞與銀牌西貝爾·厄茲坎(Sibel Özkan)先後在國際舉重總會公布之運動禁藥檢測結果中,呈現陽性反應,被取消北京奧運會獎牌及成績。因此,國際奧會於2017年10月25日函知中華奧會由陳葦綾遞補金牌,並於2018年1月正式頒發金牌,是為我國第三位在奧運會奪金之選手,亦是舉重項目的首面金牌。

而在女子63公斤級賽事中,我國女子舉重選手盧映錡原先以抓舉104公斤、挺舉127公斤、合計231公斤,僅奪得銅牌。沒料到至2016年8月時,也因該項目銀牌得主伊琳娜·涅克拉索娃(Irina Nekrassova)之運動禁藥檢測呈現陽性反應,喜出望外地向前晉升一名,並於2018年1月獲國際奧會正式頒贈銀牌。

在跆拳道項目表現方面,備受全國人民期待的臺灣戰神——朱木炎,原先有望挑戰奧運會連霸紀錄,為臺灣跆拳道項目再次奪下金牌,但令人惋惜地,朱木炎在58公斤級的八強戰中,不幸以2:3敗給多明尼加的梅塞德斯(Gabriel Mercedes),連霸夢碎,不過朱木炎並未因此受挫,在轉入敗部後,他一路過關斬將,最後仍為臺灣奪得1面銅牌,並在當屆奧運會後高掛戰袍,轉任教練。

同樣被寄予厚望的,還有第三次挑戰奧運會才如願進軍的跆拳道好手宋玉麒,他抱持著「成績是多出來的」想法,使他可以全力以赴專注每場賽事,雖然宋玉麒在男子68公斤級4強賽中,以6:7惜敗韓國選手孫泰珍,但他很快地調整心情、重新振作,在後續的銅牌戰以4:3險勝德國的丹尼爾·曼茲(Daniel Manz),為我國再添一面得來不易的銅牌。賽後,宋玉麒宣布退休,並在隔年被聘為國家隊教練。

2012-2016年
第三十屆倫敦奧運會
第三十一屆里約奧運會
1.2012年倫敦奧運會獲得1金1銅
2.2016年里約奧運會摘下1金2銅

「2012年第三十屆倫敦奧運會」,我國共派出44位選手參加,開幕式由舉重選手陳士杰擔任掌旗官,閉幕式則是由奪得跆拳道銅牌的曾櫟騁擔任。

競賽成績方面,我國女子舉重選手許淑淨在女子53公斤級賽事,以抓舉96公斤、挺舉123公斤、總和成績219公斤摘下銀牌。2016年10月21日,國際奧會宣布哈薩克籍金牌得主趙常玲禁藥複查未通過,並作出禁賽與撤銷該屆奧運會成績處分。2020年12月14日,國際奧會正式發函通知由許淑淨遞補金牌,並在2021年5月5日正式授頒金牌。

另一方面,世界排名第一位的我國跆拳道好手曾櫟騁,以頭號種子出戰跆拳道女子57公斤級賽事。可惜的是,曾櫟騁於四強賽惜敗該屆冠軍英國選手潔蒂·露易絲·瓊斯(Jade Louise Jones)。但是,曾氏並沒有氣餒,在銅牌戰中以14:2的大比分落差,力挫芬蘭選手米科南(Suvi Mikkonen),為我國摘下銅牌。

「2016年第三十一屆里約奧運會」,我國共派出55位選手參加,由馬術選手汪亦岫擔任掌旗官。競賽成績方面,我國女子舉重選手許淑淨在53公斤級賽事中,以抓舉100公斤、挺舉112公斤、總和成績212公斤摘得桂冠,並為我國寫下個人在奧運會奪得雙金之歷史紀錄。2016年12月29日,為表彰許淑淨在運動競技上的優異成績,特頒中華民國四等景星勳章,以示鼓勵。

同樣在舉重場上表現優異的,還有與楊傳廣一樣出身自臺東馬蘭部落的郭婞淳,郭氏在舉重女子58公斤級賽事裡,以抓舉102公斤、挺舉129公斤、總和成績231公斤獲得銅牌。此外,我國女子射箭好手雷千瑩、林詩嘉、譚雅婷三人在女子團體項目裡,先是在八強賽對戰墨西哥隊時上演逆轉秀;在四強賽中雖不幸敗於韓國隊;但在銅牌戰拿出最佳表現,最終以5:3射倒義大利隊鍍銅,奪下我國睽違12年的奧運會射箭獎牌。

2021年
第三十二屆東京奧運會
2020年東京奧運會勇奪2金4銀6銅佳績,創我國隊史最佳紀錄。

「2020年第三十二屆東京奧運會」,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全球肆虐影響下,以保留原定名稱延期至2021年舉行。但是,病毒並沒有就此澆滅我國在奧運會奪牌的決心。

本屆奧運會我國共派出68位選手參加,開幕式掌旗官由盧彥勳(網球)與郭婞淳(舉重)擔任,為奧運會首次以一男一女共同掌旗的形式進行,以響應性別平權的號召;閉幕式則由田徑選手陳傑擔任。

競賽成績方面,2016年里約奧運會奪銅的郭婞淳,在本屆奧運會捲土重來,於女子59公斤級賽事上,以抓舉103公斤、挺舉133公斤、總和成績236公斤一舉奪金,為我國在東京奧運會奪下第一面金牌。此戰,郭婞淳在三項成績皆締造奧運會新紀錄,同時個人也完成在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亞錦賽等國際賽事金牌大滿貫的非凡成就。

在羽球賽場上,李洋、王齊麟組成「麟洋配(亦稱為「聖筊組合」)」出戰男子雙打項目,兩人一路過關斬將挺進金牌戰,最終以21:18、21:12直落二力挫中國隊的雙塔(李俊慧、劉雨辰),獲得我國奧運會史上首面球類項目金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隊於賽末點提出鷹眼挑戰,判決畫面顯示落點正巧在球場底線的「T」字線上,並判定為界內(IN),繼而衍生出「Taiwan In(臺灣硬)」之標語及圖像,紅極一時。

不僅如此,本屆奧運會除舉重、羽球兩項獲得金牌外,楊勇瑋(柔道男子60公斤級)、鄧宇成、湯智鈞、魏均珩(射箭男子團體)、李智凱(體操男子鞍馬)、戴資穎(羽球女子單打)等選手亦有精采絕倫的表現,為我國摘下4面銀牌;羅嘉翎(跆拳道女子57公斤級)、林昀儒、鄭怡靜(桌球混合雙打)、陳玟卉(舉重女子64公斤級)、潘政琮(高爾夫)、黃筱雯(拳擊女子蠅量級)、文姿云(空手道女子55公斤級)等選手亦是表現優秀,又為臺灣獲得6面銅牌。在本屆奧運會中,我國共獲得2金4銀6銅之佳績,此舉亦創下隊史獎牌數的最佳紀錄。

回臺灣體育記憶
 
 
臺灣體育運動歷史記憶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臺灣運動員表現傑出
臺灣運動員在日治時期多次表現傑出,技壓日本選手,稱霸扶桑,也曾代表日本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

日治初期,日本殖民者將近代體育運動的觀念傳入臺灣,並在學校課程中教授體操科,讓臺灣人有機會認識、理解這項新文明;另在社會體育方面,則設有運動俱樂部,成立各項體育運動組織,向臺灣社會介紹近代運動競賽。亦即,在此雙管齊下的體育運動體系推展、運作下,臺灣人除陸續走向運動場參與體育運動外,其表現亦不亞於日本人。特別是自1920年代起,臺灣籍運動員更是在田徑、橄欖球、軟網、棒球、柔道等各運動項目中,有亮眼的成績表現,逐漸展露頭角,甚至登上國際舞臺。

在田徑項目有:1920年代的陳啟川,披荊斬棘晉級日本奧運會第二輪預選賽,打破日本紀錄,開啟臺灣人挑戰進軍奧運會的路徑;1930年代的張星賢,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後,亦數次打破日本紀錄,甚至一舉登上1932、1936年的奧運會舞臺(代表日本),成為首位參加奧運會的臺灣人;同時期,女子田徑選手林月雲也不遑多讓,雖三次試圖挑戰奧運會未果,但其在1932年首度代表臺灣赴日角逐奧運會參賽資格,以及先後入選「1936年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1940年第十二屆東京奧運會(停辦)」日本田徑培訓選手的事蹟,更是樹立臺灣籍女子運動員的典範。

另在橄欖球項目中,柯子彰不僅球技出色,在1934年時亦成為日本橄欖球隊史上最年輕的隊長(23歲3個月之齡),率隊多次遠征加拿大、澳洲,其驍勇善戰、領導有方的傑出表現,被喻為「永遠的13號」,並連續2年榮登日本風雲人物榜;在柔道項目中,黃滄浪留學「日本武道專門學校」,於1943年取得柔道七段達士的殊榮;在軟網項目中,則有精湛球技之柳金木、張有傳、張火樹、張如陵、張如壁、高登科、范姜廷運、官大進等眾多好手,在「明治神宮競技大會」表現傑出稱霸扶桑;在棒球項目方面,頗負盛名的嘉農棒球隊,1931年更是在「第十七屆夏季甲子園大會」中,一舉奪得亞軍,震驚日本棒壇,博得「天下嘉農」的美譽。

1945-1949
臺灣赴上海參加「第7屆全國運動會」,勇奪總冠軍。
戰後初期的臺灣,運動興趣仍然濃厚,除舉辦臺灣省運動會,也參加上海「第7屆全國運動會」,臺灣隊以155.5分勇奪總冠軍。

戰後初期,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大致仍延續日治時期已建立的基盤,臺灣民眾對從事體育運動的興趣仍舊濃厚。1946年10月18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告10月25日為法定假日,以紀念「臺灣光復紀念日」。基於此,同年為慶祝臺灣省光復,以及提倡運動風氣,遂在此日於臺北市特別舉辦「第一屆臺灣省運動會(以下簡稱省運會)」,做為重要慶祝活動之一。此後,歷屆省運會皆沿用此舉辦日期,於每年光復節在各縣市輪流舉辦,並由各縣市首長親自帶隊參加田徑、籃球、排球、棒球、網球等項目,其規模之盛大,是為我國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性運動賽會。後因1967年7月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不再歸臺灣省管轄,使省運會無法再涵蓋全臺灣地區,故於1974年將省運會改稱為「臺灣區運動會」。

論及戰後初期的運動賽會,則必須提及極具重要意義的「第七屆全國運動會」。1948年5月5-16日,「第七屆全國運動會」於上海江灣體育場舉行,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前舉辦的最後一屆全國運動會,參賽單位、人數皆為歷屆之冠。當然,臺灣省也組隊參加前往,這是第一次參賽,也是最後一次。此次由謝東閔先生擔任總領隊,率領124位臺灣運動菁英選手赴中國大陸參加田徑、游泳、桌球、網球、男子壘球、拳擊、舉重、女子排球及棒球表演賽等9項賽事。或許是因為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運動風氣較大陸繁盛普及的原因,使得臺灣省隊在該屆賽事中,勇奪田徑、壘球、拳擊(輕乙與輕丙)、棒球、女子排球、桌球(男單)等項目的金牌,並以最高總積分,獲得全國總冠軍。值得特筆的是,臺灣田徑選手陳英郎因在田徑賽事中,勇奪4面金牌,故入選國家隊代表,前往參加1948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奧運會。

1954-1958
參加第2、3屆亞運會,成績優異。
在馬尼拉、東京舉行的兩屆亞運會,獲得8面金牌,臺灣的運動競技實力,比起亞洲諸國毫不遜色。

1954年菲律賓馬尼拉舉辦「第二屆亞運會」。我國政府首次以「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 , R.O.C.)」代表團名稱參加國際大型綜合運動賽會,榮譽團長由國際奧會委員王正廷擔任,我國拿下2金、4銀、7銅成績。田徑名將楊傳廣初試啼聲,十項運動一鳴驚人以總分5,454分獲得金牌,打敗當時日本名將西內文夫,當地報紙大篇幅報導,稱他為「亞洲鐵人(Asia Iron Man)」。第二面金牌由「亞洲球王」李惠堂總教練領軍的足球代表隊,一路過關斬將以4戰全勝佳績奪冠,並開啟中華民國稱霸亞洲一時的「足球王國」時代。

1958年日本東京舉辦「第三屆亞運會」,派出137名運動員(男115名、女22名)參加,團長由鄧傳楷擔任,我國獲得6金、11銀、17銅牌,總排名第五名。楊傳廣在田徑十項運動再度技壓群雄,以7,101分蟬聯金牌,改寫亞運會新紀錄;李惠堂總教練領軍的足球代表隊也以5戰全勝戰績,再度蟬聯金牌,揚威東瀛,稱霸亞洲足壇。另外,蔡成福(田徑400公尺跨欄)、高武明(舉重男子75公斤級)、李國定(桌球男子單打)、張羅普(拳擊男子75公斤級)等人亦獲得金牌,為中華民國贏得榮耀。

1960-1970
三級棒球旋風,全民精神共繫。
臺灣的棒球風氣盛行百年,尤其是1968年紅葉少棒隊擊敗來訪的日本關西聯隊,隔年金龍少棒揚威威廉波特,加速帶動棒球風潮。1970年代,臺灣進入三級棒球的時代。

1968年,謝國城邀請日本關西聯隊來臺訪問,與當年我國少年棒球強隊——臺東紅葉少棒、嘉義垂楊少棒進行中日少棒友誼賽。賽程第二天由臺東紅葉少棒出賽,以7A比0的大比數落差,擊敗日本關西聯隊;賽程第四天以紅葉為班底的中華聯隊以5A比1戰勝日本,後在移師新竹比賽時,紅葉隊再以5A比2擊敗日本隊。此戰果不僅振奮戰後臺灣棒球運動的發展,更在臺灣社會掀起一股瘋少棒熱潮。1969年,臺灣金龍少棒隊一路披荊斬棘,勇闖世界少棒舞臺,在「第二十三屆美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大賽」中,以三戰全勝的姿態為我國奪得第一座世界冠軍,除使得少棒熱潮在臺持續發燒外,亦帶動日後各級棒球運動的發展。

進入1970年代後,臺灣迎來了瘋三級棒球的狂潮,先是美和青少棒於1972年首次奪得世界青少棒冠軍;至1974年時,立德少棒、美和青少棒和中華青棒隊精銳盡出,一舉稱霸少年、青少年、青年世界棒壇,為我國贏得「三冠王」的美譽,交通部郵政總局(今中華郵政)亦為此發行三冠王郵票;令人振奮的是,又於1977年、1978年再次奪得「三冠王」,名揚世界。

在此三級棒球風潮的延燒與奠基下,也促成我國成棒與職棒發展的環境條件,且在1990年中華職業棒球聯盟正式成立後,我國職業棒球選手輩出,先有「二郭一莊」揚威日本職業棒球聯賽,後來又有陳金鋒、王建民、郭泓志、陳偉殷等許多職業選手在美國大聯盟締造許多佳績。最後,相信我國棒球的歷史事蹟,已銘刻烙印在臺灣民眾的記憶之中,使得棒球成為受國人愛戴的運動項目之一。

1997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成立
中央主管體育事業單位從教育部體育司,躍升為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1973年,教育部修正組織法,在教育部之下正式成立體育司,推動各項體育事務。1988年10月,行政院組織法研修小組向立法院法制委員會提出修正草案時,仍維持在教育部體系內,研議提升體育司位階,改設「體育委員會」或「體育署」。1990年1月18日,立法院紀政委員提出經57位立法委員連署之修正動議,提案在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第六條增設「體育委員會」,並以過半數表決通過,為「體育委員會」爭得一席之地,嗣因行政院改組,該法案乃經撤回。

1995年12月,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召開「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體育發展策略研討會」,再度提出設立「國家體育委員會」之建議,獲時任總統李登輝先生公開表示支持,並保證將推動在行政院下成立「體育委員會」。1996年8月,百餘位朝野立委再度連署提案成立部會層級之體育行政機關,為「體育委員會」催生。1997年3月,時任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連戰先生正式核定在行政院下設立「體育委員會」,指示由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負責規劃,並由當時主任委員黃大洲先生出任籌備小組召集人,進行籌備事宜。

1997年7月16日,由連戰先生主持揭牌儀式,「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正式成立,成為統籌國家體育事務之全國體育行政主管機關,首任主任委員為趙麗雲。

1998
曼谷亞運勇奪19面金牌,臺灣休閒運動風氣提升。
臺灣長期推廣全民體育、強化競技運動,在1998曼谷亞運、2002釜山亞運看到成果。臺灣整個運動風氣大開,全民運動推動有成。

1998年泰國曼谷舉辦「第十三屆亞運會」,我國以「中華臺北」名義參加,由團長黃大洲率隊前往,陳怡安擔任開幕繞場掌旗官(繼紀政之後第2位女性掌旗官),在保齡球(6金)、撞球(3金)、跆拳道(3金)、高爾夫(2金),游泳、空手道、武術、軟式網球、網球等項目將士用命下,共獲得19金、17銀、41銅牌(共計77面獎牌),是至今為止我國歷屆亞運會代表團獲得的最佳成績;2002年南韓釜山舉辦「第十四屆亞運會」,我國共獲得10金、17銀、25銅牌(共計52面獎牌),金牌項目包括跆拳道3面、撞球2面,射箭、自由車、高爾夫、射擊、網球項目各一面金牌。

除國際競技運動場上優異成績外,自1997年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導全民運動,陸續推動「陽光健身計畫」、「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打造運動島計畫」等案後,教育部體育署又於2016年起推動「運動i臺灣計畫」、「運動i臺灣2.0計畫」,以「活力多元新生活、永續運動促健康」做為推展理念,積極推展全民運動,增強國民參與運動的意識,達到「運動健身、快樂人生」之目標。

2009-2017
承辦三項國際奧委會認可的三項國際大型綜合運動賽會。
臺灣申辦國際綜合運動賽會多年,終在21世紀初主辦2009高雄世界運動會、2009臺北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和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

2001年,我國組團參加「第十九屆羅馬聽障達福林匹克運動會(Deaflympic)」後,即著手爭取受國際壓力最小之「第二十一屆聽障達福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權。2003年,在國際聽障運動總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Sports for the Deaf, ICSD)會員大會中,我國以獲得52張票數支持下,順利取得「2009年第二十一屆聽障達福林匹克運動會」主辦權。另一方面,2002年7月,國際奧委會委員吳經國先生邀請國際世界運動總會 (International World Games Association, IWGA) 會長朗.弗契(Mr. Ron Forehlich)來臺訪問後,開始積極進行各種申辦「2009年第八屆世界運動會」評估及申辦準備,並在高雄市世界運動會工作執行小組和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的努力,國際世界運動總會與高雄市正式於2004年6月14日簽訂「2009年第八屆世界運動會」主辦書,確定由高雄市主辦「2009年第八屆世界運動會」。有了籌備、舉辦這二項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之經驗過後,2011年更爭取到「2017年第二十九屆世界大學運動會(以下簡稱世大運,賽事等級僅次於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權,也是我國有史以來主辦過層級最高的國際運動賽事。

「2017年第二十九屆臺北世大運」,共舉行22項運動種類賽事(必辦種類:田徑、籃球、游泳等14種;選辦種類:射箭、羽球、棒球等7種;示範項目:撞球),我國不僅以26金、34銀、30銅的佳績,一舉榮登獎牌榜第三名,表現傑出的運動員們更是感動了無數臺灣民眾。

我國籍由舉辦各大型國際運動賽會,不僅擴展民眾運動風氣和城市能見度,更獲得具體成果和寶貴經驗,亦提升臺灣的能見度;成功的國際形象、媒體效益、觀光效益、門票收入、商品收入,亦為臺灣帶來正面效益。

2010
運動彩券發行條例施行,運彩基金挹注體育運動發展。
為籌集體育運動發展經費,參酌各國經驗,由財政部於2007年5月依「公益彩券發行條例」第4條第2項公告徵求發行機構,於2008年5月2日開始第1屆運動彩券之發行。

我國運動彩券從概念提出到正式發行歷經約20年,2004年運動彩券邁入實際規劃的發展期,2006年10月25日財政部訂定發布「運動特種公益彩券管理辦法」,行政院體委會遂立即向財政部提出申請發行運動彩券,2007年,由財政部公告徵求運動特種公益彩券之發行機構,經遴選後,由臺北富邦銀行取得第1屆運動彩券發行權,發行期間自2008年5月2日至2013年12月31日。2010年,「運動彩券發行條例」、「運動發展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施行,運動彩券發行盈餘專款專用於體育發展業務。

2012年,體委會公告第二屆運動彩券發行機構為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行期間自2014年至2023年。發行機構逐年增加投注標的及玩法,並積極引導所有實體投注站協助網路線上投注會員的推廣及招募,並因應局勢,在新冠疫情期間,推出行動身分識別(Mobile ID)服務,大量吸引線上會員的申請及投注,「虛實併進」的發展下,線上通路銷售大幅成長,實體投注站的銷售也穩定增加。

運動彩券發行至今已經10多年,每銷售100元就有約10%挹注至運動發展基金,截至2022年12月底,運動彩券盈餘挹注運動發展基金逾500億元,成為我國體育運動界的財源支柱,作為政府培育、照顧運動人才、推展學校體育、型塑全民運動風氣、辦理國際運動賽事及協助產業發展之用,成為國家體育運動發展的重要助力。

2011
通過運動產業發展條例,我國運動產業蓬勃發展。
2011年7月6日政府制定公布「運動產業發展條例」,2012年3月1日正式施行。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鑑於世界各國相繼訂定運動政策以提高國民運動參與率,並藉此提升運動競賽的實力,進而整合資源帶動運動產業蓬勃的發展,因而積極推動「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之立法及配套作業,經各界努力,行政院核定於2012年3月1日施行,包括補助學生觀賞運動或參與運動、協助運動服務業者辦理貸款信用保證、補助運動產業專題研究,以及補助運動產業人才培育等;另為鼓勵並擴大民間參與,「運動產業發展條例」內訂定相關投資或捐贈之租稅優惠,獎勵營利事業投資或捐贈體育運動相關產業,以打造國內良好運動環境,以及促進國際競技運動之優異表現,努力擴展並充實體育運動相關政府經費,鼓勵民間投資及捐贈相關體育運動事業,以促進整體產業良好發展。總而言之,此條例可謂我國推動發展體育運動的重要法案之一,再者「運動產業發展條例」實施後,為因應臺灣社會需要,於2017年、2021年再次修法,並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內容包含2017年將電子競技(electronic sports)正式納入運動產業範疇,及捐贈予職業或業餘運動業,享有列舉扣除額成數較高之減稅優惠等,期透過相關條文修正,完善我國運動產業環境,帶動整體產業發展。

2013
政府組織再造,體育主管機關改制。
2013年中央體育主管機關改制為教育部體育署
2015年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行政法人化

因配合中央政府組織改造,著手進行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簡稱體委會)及體育司業務整合,2013年1月1日體育主管機關正式併入教育部,更名為「教育部體育署」。

另一方面,左營訓練中心在體委會成立後,雖仍委由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代管,但業務輔導已改由體委會辦理,至2001年為落實「選、訓、賽、輔」業務整合政策與積極備戰各國際重要賽會,遂交由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全面接管,並更名「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肩負起培育國家優秀運動選手之重任。2013年,因體委會併入教育部體育署,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亦同步改由體育署管理;後為強化臺灣競技運動人才培育與提昇國家競技運動實力,又於2015年1月1日正式改制為行政法人。在運動發展基金及黃金計畫的資源挹注下,我國競技實力逐步提升,2020東京奧運獲2金4銀6銅,為史上最佳。

回臺灣體育記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