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er-friendly:Press Ctrl+P to print
趙福林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且體弱多病,所以父母對他學武術是非常高興且支持的。從11歲開始習武,擅長八卦太極、少林氣功、少林炮拳等武藝,精通梢子棍、九節鞭、梅花槍、春秋大刀等兵器。曾任三軍國術教官,「少林武學協會」創辦人、「國際八卦太極拳總會」會長和「高雄市武術研究會」榮譽理事長等。
郭慎幼時家裡務農,自小好動,雖然當時中國武術受歡迎,但因自己不喜歡練套路、喜歡練搏鬥的動作,因此向外祖父學習山西摔角。幼時懵懂較不願體會技術動作,耐打機會多,也奠定以後學習摔角的志願。郭慎具有角力、舉重、健美3項國際級教練與裁判證,並且曾經擔任國軍戰鬥技術師資班教官、突擊兵、反情報班格鬥教官,也長年在中國文化大學擔任摔角、擒拿術、專題講座教授,於晚年時創立郭氏太極角宗派。郭氏太極拳是他結合一生所學,將太極拳的動作加入摔角元素,編製太極拳防身術,變成太極角。
廖廷春師承李原西老師父,學有振興社拳套近30套、兵器套近10套,曾擔任「西螺埔心振興社」館主,60歲時自費錄製套路影片以保存「振興社」傳統武術。
程文雄17歲開始正式練拳,年輕時常因熱衷練拳,從晚上6、7點練到晚上11、12點才回家。師承廖大恩、程田等人,曾擔任「西螺埔心振興社」館主,擅長振興社基本拳套與大刀。希望透過武術交流與研究,把學武的人聚集起來,將「西螺七崁」之名聲推展出去。
李羅村的父親是文館師傅,希望他練文,但他從小就喜歡練武,所以拒絕父親改師承深腰師。李羅村擅長妖手、齊眉棍等「勤習堂」套路,並精通傳統整復,開設「大義國術館」,自製外用青草藥膏,現為「大義勤習堂」輩分最高的師父。
胡金條師承梁萬和兄弟,曾任「雲林鹿場震天宮武館」館主,學習「振興社」系統套路,有心致力於重振鹿場當地傳統武術
王俊男8歲開始習武,師承程海水、程清潔等武師曾擔任過西螺鎮詔安里里長、「詔安里勤習堂」館主,擅長蹬錢、猴拳、鶴拳等進階套路與斬馬刀、鏈子等兵器
黃應華幼時跟隨家族長輩習拳,後拜陳灶、丁明德等武師為師,現任「西螺新社勤習堂」館主,精熟勤習堂百餘項套路,內外兼修,重視傳承與交流
李明哲長期居住在雲林,目前在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擔任兼任老師,同時是地方民意代表雲林縣議會議員。致力於復興西螺武術發展,並且在2001、2002年時,為防止西螺武術文化流失,成立「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
黃振崇生於西螺知名道士世家瑞靉壇法門,自幼習武熱愛武術,接觸「振興社勤習堂」、「武野館」等各系統武術套路。現擔任雲林縣二崙鄉旭光國小校長、「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持續推動武術教育,傳承地方特色。目前就讀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博士班,深入探討西螺七崁詔安文化。
呂松吉出生時適逢戰爭時期物資缺乏,營養不良身體虛弱,遇貴人吳大朝苦練八段錦呼吸吐納功法後身體好轉,對武學漸有信心。17歲時開始學習南派太祖拳,啟蒙老師為朱接旺,也曾向黃玉老師學習鶴形拳,19歲時正式拜師吳漢忠進入南宗少林俗派虎鷹拳系統。後成為南宗少林俗派第8代掌門人、「臺灣忠義館總館」館主。
洪塗生,1948年生於臺中市,祖輩來自福建廣州,家開中藥行也教練拳,從小耳濡目染。自加入部隊後正式接觸武術,起於1970年,在金門與觀測官學習少林長拳,練拳啟蒙為張賓禮老師,習武的師承體系主要與康國良師學通臂拳、潘詠周師學陳氏太極拳、黃金忠師學縱鶴拳。隨武館交流活動,洪塗生工作退休後接續武術推廣,曾任「中華通臂拳協會」理事長,現於「永和會館」教授陳氏太極拳及通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