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藏品內容

楊傳廣「1960第17屆羅馬奧林匹克運動會」「男子十項全能」銀牌

文物編碼:
2020-10-HA-A-00249
文物年代:
1960 ~ 1960
文物類別:
(HA) 榮譽勳獎類
主要材質:
金屬
類別細項:
運動賽事
文物屬性:
體育運動事件之相關物件
文物等級:
三級體育運動文物

文物概述

1960年羅馬奧運會頒發予楊傳廣的十項全能銀牌,由義大利佛羅倫斯鑄造廠製作,設計者為奧運獎牌設計名家Giuseppe Cassioli。此獎牌為圓形純銀材質,直徑約7公分,搭配銅鋅鎳合金構成的外框,外框上環繞月桂葉紋飾,並鑄有「ATLETICA」字樣,象徵田徑賽事。頸鍊則由20片黃銅製的月桂葉串聯而成。正面圖案為勝利女神Nike坐姿形象,右手高舉月桂花冠,左手持棕櫚葉;背面則描繪奧運冠軍凱旋於人群中的場景,背景為羅馬競技場,圖像融合古典神話與現代象徵意義,設計風格莊嚴精緻。

楊傳廣生於臺東馬蘭部落,為阿美族原住民。1954年起代表中華民國參加亞運並嶄露頭角,1958年後赴美接受專業訓練,最終於1960年羅馬奧運與美國選手Rafer Johnson競爭,被譽為「世紀對決」。最後以59分微落屈居銀牌,卻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位奧運得牌者,打破奧運獲獎紀錄的同時,也締造中華民國田徑迄今參與奧運最佳紀錄。

在當時臺灣於國際間政治地位尚未穩固、參賽名稱及國家象徵屢遭挑戰的背景下,楊傳廣所獲得的銀牌,不僅具體體現了運動員個人的堅毅精神,更成為臺灣在國際體壇發聲的重要象徵,體現了文化認同與自我定位的歷史意義。作為原住民族運動員登上奧運頒獎臺的首例,他展現出文化多元社會中對平權與自信的積極實踐。

此面銀牌所承載的不僅是卓越的運動成就,更深刻映現族群、國家與文化層面的多重意義。它見證了臺灣於面對國際處境挑戰與內部自我認同深化的年代裡,如何凝聚社會共鳴與榮譽感,進而成為族群自信與文化平權的重要象徵。2025年,文化部正式將該銀牌指定為國寶,象徵體育成果所蘊含的文化價值首度被納入國家文化資產體系,不僅確立其於歷史與公共記憶中的地位,更讓這段屬於全體社會的集體記憶,得以透過制度化保存而永續流傳。

最後更新日期 :2025-08-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