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好文分享】揭開日治時期面紗下 往昔豐富多采的臺灣體育運動歲月

發布日期:2021-01-25

文/林玫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歷史是認識與建構自我的基礎,每一個民族或國家不但要認識自己的歷史,甚至要不斷地整理過去的史料,方能有效認識與詮釋歷史。由於歷史研究離不開史料,因此,史料的蒐集、重整、編譯與複刻,便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工作。政府有鑑於「國可滅,史不可滅」的至高原則與理念,是以自2002年起便開始積極推動國家史料的建置計畫工作,並委請國內各大學文史相關學者分至海內外蒐羅各種臺灣史料,並陸續進行標校、整理、編印及出版,以此奠定更全面的臺灣歷史研究基礎。

由於史料是歷史研究的磐石,唯有基礎穩固,歷史研究方能更上一層樓。為此,本編輯團隊選擇歷來較為大眾所忽視的臺灣體育運動史料,廣為蒐羅,並將其命名為「臺灣體育運動史料叢書」,期能匯整臺灣體育運動史相關資料並做系統譯著,藉此讓各種文史資料得以彰顯其歷史價值與功能,並透過重新論述歷史途徑,深化臺灣主體價值,也讓歷史研究者在從事體育運動史相關研究時,得以獲得重要資料的協助與指引,有效提升知識的積累、傳承與運用,進而成為推動知識經濟的重要驅力,使臺灣的體育運動文化研究邁向更嶄新的里程。

本「臺灣體育運動史料叢書」首部選擇的專書為曾任臺北二高女教諭的竹村豐俊所編寫的日文版《臺灣體育史》一書,該書於1933 年由財團法人臺灣體育協會出版,雖然多數內容為各種體育運動競賽的戰績資料彙編,但因為是臺灣第一本體育運動史的專書,且對日治時期臺灣體育協會與各種球類運動沿革多所鋪陳,不失為理解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發展的重要著作,故列為第一優先譯註作品,且能因應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舉辦,更深具意義。

為使讀者能更親近本書,本編輯團隊特地聘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謝仕淵教授為此撰寫〈解題〉一篇,如同〈解題〉所言,此書乃統整多人研究成果所得,且花費時間甚久,雖然性質較接近資料集,但內容仍十分多元,各章節內容依序為體協沿革、章程與幹部名單、臺灣體育協會主辦之各種項目比賽的優勝一覽、網球、棒球、田徑、游泳、相撲、球技、登山、武道、高爾夫以及其他等。此外,該書尚以沿革史和大量運動賽事資訊等方式,做為不同運動種類的鋪陳介紹。

由於此書乃多人編寫而成,體例、風格、筆法不盡相同,故列為譯叢之首便顯現其困難度,為找尋信、達、雅的翻譯者,本團隊先借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陳家豪先生(現為該所兼任助理教授),後陳博士因負笈日本深造,無暇他顧,故透過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語文學院邱學瑾院長(日本廣島大學教育學博士、日本語教育領域專家)的推薦,改聘專精日文翻譯工作的江覲安先生接續。待整體翻譯完成後,為求翻譯品質的精準,最後再委由龍華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宋秀環教授進行審閱。

宋秀環教授為日本國立大阪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日本國立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客座研究員及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約聘助理研究員,具深厚日文學養。由於本書為日治時期的作品,其在進行審閱時除需辨識古日文用語外,還必須深究時空環境,方能確認字面的真正意義而加以增修刪訂,如棒球篇章中看到「カタンの樹」字,宋教授透過翻找各種不同史料並加以考證,確定棒球場旁種植者為茄苳樹,最終方將初譯者所寫的「樹」改為「茄苳樹」。又如在游泳篇章,由於內文僅為一篇方言口述,卻因為當時執筆者游泳部長中澤亮治未能重整內文,致難以辨別,造成翻譯困難。為確定高爾夫的諸多專有名詞,以及球道和球場的差別,還特別請教多位資深高爾夫教練以求正確,加上該篇外來語太多,句子又「超級無敵」長,拆解句子可說辛苦。還有,日文原文亦有諸多誤植之錯字,致使審譯過程花費諸多時間。凡此,皆可見本書翻譯難度之高,唯本譯著仍盡力在翻譯品質上嚴格把關與精益求精。

此外,本書人名的誤植與勘誤工作也是一大挑戰,除「臺灣體育協會役員表」內的成員名單多有錯誤外,即如運動賽事名單中的臺灣人名亦需多方考證,「徐」寶貝應為「涂」寶貝;石「政」理應為石「孜」理等。最後,在世界紀錄的運動員人名部分,由於本書以日文片假名呈現,為此,本編輯團隊還特地利用各種文獻材料,尋找該運動員之原名。凡此,皆可見編譯工作之難為。

此次「臺灣體育運動史料叢書」的首部曲《臺灣體育史》能順利誕生,首先需感謝體育署提供此一寶貴機會,尤其是綜合規劃組的同仁,包括劉姿君組長、王漢忠前組長(現任學校體育組組長)、王非凡專門委員、徐淑婷科長,對本編譯工作給予高度的行政支援,方能完成,特此致謝。此外,審查委員中華奧會陳士魁副主席、中華奧會顧問及國立體育大學陳國儀副校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許義雄名譽教授、國立臺灣圖書館鄭來長館長、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謝顒丞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許雪姬教授,在歷次審閱時皆提出非常寶貴且重要意見,方能讓本書的編譯工作錯誤降至最低,在此特致上最高謝意。另,前述兩位翻譯與審閱教授——陳家豪教授、江覲安先生與宋秀環教授,對本書翻譯及審譯工作居功厥偉,亦致上謝忱。

因本書涵蓋眾多運動項目,各項運動的賽制、規則及名詞翻譯的審訂難度高,因此,對以下學者專家們的大力支持致上謝意。足球賽制與名詞解釋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程瑞福教授的說明;網球賽制(尤其是優退賽)承蒙馬偕醫護專科學校陳建森副教授及網球資深選手劉玉蘭女士的釐清;國際籃球裁判伍銳威老師和國際輪椅籃球總會裁判講師謝淑妃小姐則提供1931 年籃球裁判規則,並協助比對和說明本書英文縮寫之意;橄欖球的專有名詞很「日本」,此部分受到長榮大學陳良乾助理教授的幫忙甚多;登山史部分則要感謝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鄭安睎助理教授、國立臺東大學李潛龍講師對於臺灣山名的翻譯及釋義;鄭玉恩小姐和林孝忠教官協助劍道名詞;至於弓道,諸多陌生的名詞要感謝許庭瑋小姐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職涯發展中心王敏齡執行長的查找;宋秀環教授除協助全書審譯,在高爾夫的名詞解釋上也著力甚深,還有前述的王敏齡執行長對本書的翻譯工作亦有大量協助。最後,本編輯團隊的兩位協同主持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鄭政誠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謝仕淵副教授,均協助本人處理計畫之各種事務與獻策。還有,最辛勞的三位助理,黃清榮先生及

林家豪先生在編譯資料上的排版、校對、雜務與劉仲霖先生在本計畫與教育部體育署的行政事務協調與處理等,皆付出相當心力,在此亦一併提出申謝。

此次《臺灣體育史》的譯著產出僅是「臺灣體育運動史料叢書」的第一步,期盼透過此一系列譯著計畫的完成,奠定論述臺灣歷史的基本素材。雖然此等史料譯著的工作規模宏偉,但相信其貢獻和影響也將最為深遠,它不但可為臺灣體育運動史研究拓展寬闊視野,建立更全面與更多元的史學研究,也可為後世保存臺灣體育運動過往的榮耀點滴,是一場意義深遠的臺灣文化奠基工程,更是臺灣體育運動文化扎根的長期計畫。隨此譯著的出現,相信會大幅提昇體育運動歷史研究之水準,這不僅是臺灣文史研究者(含體育運動研究學者)引為案頭的必備工具書,也將是一般民眾接觸臺灣體育運動史料的最佳入門書籍。

TOP